诸天地球大融合_第三十五章 诸夏的由来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十五章 诸夏的由来 (第3/4页)



    在史学界周人自称为夏一直有俩种看法。

    一是,夏=大。《尔雅·释诂》里记载:弘、廓、宏、溥、介、纯、夏、幠、厖、坟、嘏、丕、奕、洪、诞、戎、骏、假、京、硕、濯、訏、宇、穹、壬、路、yin、甫、景、废、壮、冢、简、箌、昄、晊、将、业、席,大也。

    西汉扬雄《方言》:“夏,大也。自关而西,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,谓之夏。”

    二是,夏=西;区夏=西土;有夏=西土之人

    《左传》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季札观乐的故事。季札的人被请去听乐工奏乐,听到了诸如《邶》《鄘》《卫》等音乐,听完就直夸音乐好听,只有听到《秦》歌的时候,忽然说:“此之谓夏声,夫能夏则大,大之至也,其周之旧乎。”

    杨伯峻在“夏声”下注云:古指西方为夏,《吕氏春秋·古乐篇》“伶伦自大夏之西”,高诱注:“大夏,西方之山”。还有春秋时,陈公子少西字子夏,郑公孙夏字子西,都表明“夏”有“西”的含义。

    周公作《大诰》,记大宝龟之卜辞曰,“有大艰于西土,西土人亦不静,越兹蠢”,仍然以西土指周,以西土人指周人。周人既自称为西人,也自称为“夏”,所以“夏”即是“西”的意思。

    所以,西周初年的“有夏”可以理解为“西土之人”。

    周成王康王以后,传世文献与金文中都不见了“有夏”或“区夏”的踪影,因为西周中期以后,族群的凝聚方式发生了改变,从“有夏”“西土之人”的地域认同,变成了以周王室为中心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