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会议 (第2/8页)
井井有条,再加上谦虚谨慎,引得内外称赞。 至于对简王的安排,要等到称帝时期,才与其他功臣的爵位一起封赏。 言归正传,众臣的奏章收好,由内侍摆放到御案上,蓝从熙再将之分门别类,一切安排妥当了,再转入殿后通报。 不多时,李彦走了进来,惯例第一句话:“赐座!” “谢殿下!” 内侍们将十二个圆形杌子搬上,群臣齐齐谢恩,看到李彦坐在了御案后面,才坐了下去。 与总教头时期相比,这位燕王殿下越来越有威严,如卢俊义、花荣等人已经不再称呼兄长,却又没有觉得彼此间一下子变得生分疏远,反倒有种顺理成章的感觉,此时坐好,等待这位阅览。 群臣们知道,这位在太学时就展现出过目不忘的本事,更是博闻强识,看起奏章来飞快,并且完全不是一目十行,而是将内容了然于心。 而李彦也对奏章有所要求。 曾经向太后就告诫过赵佶,文臣有时候会使坏,将奏章写得文字艰深,典故重重,晦涩难懂,为的就是让君王看得头晕脑胀,不自觉地将权力交托下去,不止是宋朝,每朝都有类似的事情。 但奏章过于繁琐不行,太过简略也绝对不行,因为那往往是结论,缺少必要的前因后果,数据支撑,细节详略。 如果只看结论,那要奏章做什么呢,各部门办事便是…… 所以奏章其实是极为考验官员水平的,如今燕国初建的政府班子,就展现出了参差。 位于第一梯队的,无疑是中书省的三位。 蔡京自不必说,本就辗转各部,对于政务极为老道,作为目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