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称雄_第502章 新科举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02章 新科举 (第3/5页)

有多少。怎么也有百万。

    若是把识字的都算上,估计得有千万。

    不论是高门大户还是寒门子弟,无数的人都在盯着科举这条路呢,千军万马都想要挤独木桥。

    刘钧若敢突然把这桥拆了,那真是引天下读书人众怒了。

    “朕也知道饭要一口口吃,但有些事情却得早做考虑谋划。这一次的科举还是照以往形式进行。但我也希望有些小小改革,算是探探路。不如就从取消八股策问,改为贴经墨义加策问如何?”刘钧问袁继咸。

    从隋朝开始的科举,各朝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。

    隋文帝时仅有策问,隋炀帝时设十科。而到了唐朝时,考试科目也很多,有明经、进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多科,到了明代,则只设进士一科。

    但除了些特制科目外,不管明经也好进士科也好,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。

    唐朝主要是墨义、口试、贴经、策问和诗赋等,到了宋朝主要考经义、策问、诗赋等。

    而到了明代时,便只剩下了经义一门了。

    所谓经义,便是围绕着四书五经中的义理展开的议论,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作地,那么经义便无所谓个人思想,考生都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。

    这就跟考马列一样。

    墨义则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,贴经则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和默写,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,摘其中一句印在试卷上,根据这一行文字,考要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。

    唯有策问还算有点实用价值,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者时事的问题,考生发表见解,提出对策,一般范围也较广,难道较大。

    贴经和墨义比较简单,经义较难,策问最有价值。

    “不用八股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